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章 《摩奴法典》与婆罗门国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话,玄奘不禁苦笑起来。

    一行人终于进了城,这个周长千余里的国家是连接中亚和天竺的要道,因而商旅众多,市肆当途。大街小巷弯弯曲曲。房舍、平台、楼观,有的用木头制作屋顶,涂上石灰,盖上砖坯;有的则用茅草盖顶,形式与中国也差不太多。居民大都体形矮小,容貌卑琐,举止也显得轻挑浮躁。

    滥波国的佛教显然不是很发达,这一点打从玄奘进入国境就看出来了——不管是在乡间还是城市,到处都是或简朴或富丽的外道天祠,大约有几十座,那些奇形怪状的异道们进进出出,熙熙攘攘,煞是热闹。

    玄奘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些异道——他们的服饰五花八门,裁制诡异。有的腰系孔雀尾羽,有的脖子上挂着人骨项链,有的只用草和木板掩盖身体,有的赤身裸身,有的全身涂灰,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最正常的是那些身穿白衣或红衣的,看起来还算有些威仪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佛教寺院就少得可怜了,这一路他们只遇到了不到十所,且僧徒寡少。

    不过这里的僧寺结构倒是颇为新奇,四角建有高楼,楼阁至少三层,屋椽和屋梁雕镂得奇形怪状。门窗和墙上绘有众多漂亮的彩绘。

    寺院里就可以找到《摩奴法典》,玄奘嘴上说不看别的宗教教规,其实并没有太多忌讳。出门在外,多了解一些东西总是好的。

    何况他也看出来了,在这块土地上,婆罗门教显然比佛教更发达。

    同佛经不同,《摩奴法典》并非刻写在贝多罗叶上,而是用了一种皮不像皮革不像革的东西,估计是为了保存更久吧。

    打开第一页,上面写的是:“始终为脱离爱与恨的有智识的善人们所衷心赞成和奉行的就是法,现在请你们学习它。”

    法典共分十二章,2685谒。其中第一章就是创世说,讲述了梵天创世的故事,并且说明,此法典也是梵天所著,传予人类的始祖摩奴,由摩奴编纂完成,再由其后代波利故传到人间。

    《摩奴法典》虽名为法典,却属于法经或法论的性质,里面有教律,有习俗,有礼仪,有神话,纯粹谈法律的部份不会超过三成。

    “摩奴为任何人规定的任何法,全都是《吠陀》中的教示;因为《吠陀》包含一切知识。”

    《摩奴法典》用大量的篇幅规定了四个种姓的权利和义务——

    “专志于寻求达到最后解脱的坚持义务的婆罗门,要圆满遵守下面六种实践:诵读圣典,教人诵读,祭祀,帮助人祭祀,布施,接受布施……”

    “在一切物类中,生物为高;生物中,赖智慧以生者为高;人在智慧动物中最高;婆罗门在人类中最高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世界曾经因为没有国王,到处为恐怖所搅乱,所以,为了保存万有,梵天才从天王、风神、阎摩、太阳神、火神、水神、月神和财神等的本体中,取永久的粒子,创造出国王。”

    “吠舍在接受结束圣纽仪式并娶和自己同种姓的妻子后,应始终勤勉从事自己的业务,并饲养家畜。因为造物主创造了有用的动物之后委托吠舍来照管,而将整个人类置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保护之下……”

    “吠舍要熟悉宝石、珍珠、珊瑚、铁、布、香料和调味料价格的高低;要熟悉播种应该使用的方式和地质的优劣,要了解整套的度量衡制……保护商品应该采取的最好措施,和一切关于买卖的事宜。应该以合法方式大力增殖财富,并注意给予一切生物以食品。”

    “出身低贱的人无论用哪个肢体打击出身高贵的人,这一肢体应被切断。这是摩奴的命令。”

    “首陀罗不论是买来的或不是买来的,都应强制他们从事奴隶工作。因为他们是被自存神创造来侍奉婆罗门的。首陀罗虽被主人解放,但不能摆脱奴隶地位,因为这种地位对他是天生的,谁能使他摆脱呢?”

    “婆罗门穷困时,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,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;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,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。”

    《法典》中专门说明,前三个种姓可以诵读《吠陀》经并参与宗教祭祀,通过“入法礼”获得第二次生命,死后可再投生于世,因此被称作“再生族”。其中,婆罗门死时只须拜神诵经,即可归返宇宙本体之梵天;刹帝利及吠舍族,除诵经祭祀外,还须苦练修禅,方可生入梵天;首陀罗则没有祭祀与听闻圣典的权利,因而也就没有未来,他们永远不能获得“解脱”,故称为“一生族”。

    “一生族”究竟是什么意思?是否意味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,无法转世?玄奘百思不得其解,因为后面还有这么一段话——

    “盲目服从精于圣学、德名卓著的婆罗门家长的命令,是首陀罗首要的义务,并给他带来死后的幸福。”

    死后的幸福?玄奘觉得更加纳闷,既然首陀罗被剥夺了参加宗教仪式的权利,因而只能是“一生族”,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死去的幸福?

    他接着往下看——“首陀罗身心纯洁、服从高等种姓的意图,出言温和,不骄不矜,主要依附婆罗门者,取得较高的转生。”

    真是奇怪啊,玄奘心中暗想,身为“一生族”的首陀罗居然还有“较高的转生”,这是否矛盾?还是我的理解不对?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这部书是以种姓制度为核心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。虽然它的涉及面很广,个人、家庭和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,都包罗进去,然其最主要的内容还是论及各种姓的地位、权利和义务,规定了人们对违反种姓制度的行为的奖罚。

    “旃荼罗”的出现就是惩罚之一,《摩奴法典》第十章关于“杂种姓”中就明确地说:诸杂种姓产生的原因在于诸种姓间的通奸、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弃本业。

    这其中,“娶禁止娶的女人”是最恶的行为,《法典》称,逆婚所生的杂种为“旃荼罗”,是最暴恶卑贱之人,触之不吉。

    《法典》中还规定了各种姓的职业,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在不得已时从事较低种姓的职业以谋生,而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等种姓的职业。事实上,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,低种姓者也不太可能从事高种性的职业。

    玄奘不禁又想到了佛陀,当年佛陀在恒河一带传教,宣扬众生平等、四姓平等。《摩登伽经》中就曾明确地说过,婆罗门与旃陀罗,并无任何区别。这样的说法用《摩奴法典》的标准看,是完全不能忍受的叛逆。但是当时似乎也没有人拿着《法典》来对付他,虽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斗争很激烈,虽然佛陀也遭到了很多诽谤,但总的来说还算柔和。他是怎么做到的?除了佛陀超强的智慧和感染力外,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?

    继续看下去,他很快便找到了原因,书中第十章中说,那些曾经侵入印度的波斯人、希腊人、塞种人等都是堕落了的刹帝利。摩奴的时代怎么会有这些人?还“曾经入侵”?特别有趣的是,这里面竟然提到了东方的秦帝国!

    玄奘不禁微笑了,《摩奴法典》假托是“世界第一人”摩奴所编,但其实它成书的时间绝不会早于秦朝,甚至不会早于汉朝,因为塞人入侵印度是发生在汉朝时期的事情。

    而佛陀则是与春秋时期的老子、孔子同时代的人。这也就是说,佛陀住世的时候,这部所谓的梵天所著、摩奴所编的《法典》还没有问世呢。

    将摩奴的名字置于书首,无非是为了宣示书中的内容具有最为悠久的来源,和最为崇高的神圣性罢了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